撒蒂娜

【转】周瑜与孙策"志不同"


很多人认为周瑜与孙策志同道合,但事实果真如此么?让我们来看看“孙策之志vs周瑜宏图”。


孙策之志


孙策之志始于“为朝廷外藩”,后经张紘点拨成为“桓文霸业”,“匡扶汉室”的割据之志。


《吴历》


初策在江都时,张纮有母丧。策数诣纮,咨以世务,曰:“方今汉祚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於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藩】。君以为何如?”


由这番话看出,孙策认为汉朝只是中微,而孙坚是“扶危济乱者”可惜功业未遂,中道崩殂。孙策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继承孙坚的遗志,诛灭黄祖,报仇雪恨,做朝廷藩属。张紘对他的理想进行了点拨:


《吴历》


纮...乃答曰:“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侔”,相等,齐等。)


张紘为孙策筹划,不要局限于做朝廷外藩,要效法齐桓晋文霸业,占据丹杨,收兵吴会,荆杨合一,据长江,再讨命不从,拥护汉天子,匡扶汉室,成为诸侯中的霸主。


张紘和孙策所言的共同点是同样基于“匡扶汉室”。(无论其是不是个幌子,都不能丢弃。)而张紘把孙策“朝廷外藩”的小目标升級为“桓文霸业”。这就是所谓的“江都对”。自此张紘的战略思想成为孙策时期江东战略主导思想。孙策的所有政治军事行动都在这种思想框架内进行。【注】


直至孙策死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孙策临终时谓(权)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讨逆传》)他甚至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吴历》)孙策给孙权划出了保家族保江东为主,如无法保江东则可将其放弃的保守主义路线。张紘的战略思想加上孙策的遗嘱对孙权时期各种政治军事决策都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与天下争衡",争衡,是较量的意思,与各诸侯相抗、争霸。)


首先,孙策在世时常奉诏行事,“汉室”成为大部分江东幕僚过不去的坎,使他们每每遇到问题难以做出正确决策。比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求江东送质的时候“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江表传》);曹操向江东下战书的时候“议者咸曰: ‘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三国志·周瑜传》)使得周瑜为了说服江东众人,打消其对抗曹政治不正确的疑虑,不得不先给曹操扣一个"汉贼"的帽子(虽然这也算名副其实),符合张紘的"诛除群秽"说(“为汉家除残去秽”),令江东的战略防御师出有名。


其次,以唯一托孤重臣张昭为代表的江东群臣基于张紘战略和孙策遗嘱,往往在事关江东政权走向的关键时刻,反对周瑜等鹰派的攻势战略(怼甘宁),甚至有投降言论(赤壁战前),成为江东政权发展的一股阻力。以周瑜为代表的鹰派在江东所面临的思想舆论压力可想而知。


周瑜的宏图


周瑜的愿景一开始便不同于孙张二人,“代汉”,一统天下的“帝业”才是他的理想。


建安五年,策薨,权统事。周瑜欲为王佐助主君成就帝业的思想就出现在他留肃于吴的言辞中:


《三国志·鲁肃传》


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


周瑜向鲁肃明确表示“汉室不可复兴”,其必将被新政权取代。择明主,成就帝业才是他留在江东的目的。这种思想在儒学圣法为教的东汉末年是相当“离经叛道”的,也和孙张的“桓文霸业”思想有根本冲突。(见文《周瑜之“帝业”》)


由周瑜说出此言的时间来看(孙策刚死),他的思想并非孙策死后形成的。作为二世三公,世代仕大一统政权政治世家出身的周瑜,他显然拥有更高的政治敏感度和更加开阔的思路视野。离乡背井和家族的不幸,使其意识到只有江山一统,终结乱世,建立强有力政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家族的安全与复兴。饱读诗书,博古通今,也使他深谙历代江山一统的战略套路。


周瑜的这种“帝业”思想有鉴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孙策对二张(张昭、张紘)的倚重以及孙张战略在江东的主导地位,他之前从未宣之于口。而作为鲁肃的好友,在成就"帝业"方面二人理念一致。因此周瑜才有的放矢抛出他的思想吸引鲁肃留吴,一手促成了权肃相见和三国著名的"榻上策"。鲁肃恍若周瑜的代言人,在权肃对谈中直接批驳了孙权还想继承"桓文霸业"的思想,并在其心中植入了"帝业"火种。此后权瑜肃帝志相合,心照不宣。(后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江表传》)


周瑜的"帝业"思想埋藏得很深,除私下对鲁肃言及外未在任何公开场合表达过。以致有评曰“瑜之言不悖于大义”,更有甚者言其为“大汉忠臣”。(真是人精本精)


然而隐藏地再深,适当时机也难免有所透露。如建安七年的送质事件:


《江表传》


权意不欲遣质,乃独将瑜诣母前定议。瑜曰:“【昔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于郢,遂据荆、扬,至于南海,传业延祚,九百余年。....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


周瑜在劝孙权不送质的过程中举了楚国发展的例子,而楚君很早就僭越称王,曾干过耀兵成周、问鼎轻重的事情。周瑜的野心由此可窥见一斑。而“以待天命”这句话,听上去则更为微妙。


周瑜全取天下的宏图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其诣京见权的时候:


《三国志·周瑜传》


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周瑜向孙权提出了一个清晰的效法汉高统一天下的完整战略路线。“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贯通荆杨益三州,吞并张鲁,结援马超,再以襄阳为前线,集中优势兵力,与曹操一决雌雄。


(周瑜是江东认识到“襄阳”为【天下之重】的第一人,“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阳也。....”《读史方舆纪要》)


"权许之。"(《三国志·周瑜传》)正是这次与孙权的会面,周瑜成功地说服孙权,使他全取天下的战略压倒张紘战略和孙策遗嘱成为孙氏政权的未来发展方向。周瑜死后,孙权曾试图沿着周瑜这条路线积极进取,派孙瑜取蜀,派陆逊取襄阳。然而周瑜去世了,随之而去的是江东开疆扩土的能力,“将军既没,天下三分”!


因此可见周瑜一统天下的"帝业"之志与孙策张紘“匡扶汉室”的"桓文之志"大有不同,他不满足于割据的诸侯霸主,也不满足于二分三分,三分只是他去世后的结果而非他的目标。说“孙策志在天下,周瑜二分”乃无稽之谈!还有那些说孙策死后周瑜继承孙策遗志的人,让想“一统代汉”的人,继承想当齐桓晋文的人的志向,不仅降低了周瑜的格局,还好像让他削足适履一样荒唐可笑且不合情理。


直至临终,周瑜都在惋惜自己“微志未展”,没有“非瑜背诺,天不假年”、“生死无悔,永固江东”,更没有为谁而活。周瑜只为自己的理想而战,披坚执锐,一往无前!


可能有人会问,周瑜为什么会投志不同的孙策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将进一步探讨。


周瑜与孙策不仅在志向上不同,在战略执行力、作战风格及占领区治理等诸多方面也大有不同,都将一一探讨。


【注:孙策死前看似与张紘战略不符的动向有两条:


一、“阴袭许县”,这条已经被很多史学家论证是不可能的,有太多因素指向这个意图无异于自杀。所以这只是孙策声东击西放出的风声而已。史书也表明他死前正在策划的军事行动是进攻陈登。“策归,复讨登。军到丹徒,须待运粮。”(《江表传》)


二、陈登似乎也不在张紘计划内,但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孙策有必须攻打陈登的理由。


首先,陈登和孙策是仇人,陈登的叔父陈瑀曾经“阴图袭策”(《江表传》),后被吕范所破。陈登为叔父报仇,孙策西征时,勾结江东反策势力,图为孙策后害。


其次,陈登虎视眈眈,有吞并江南的野心。“登以功加拜伏波将军,甚得江、淮间欢心,於是【有吞灭江南之志】。”(《先贤行状》)


因此,孙策若想保江东,为西征扫除后患,避免腹背受敌,即使曾被陈登所败,也不得不复讨之。】


回答几个关于对“周瑜与孙策'志不同'”的质疑:


1.“志同道合”词典定义:汉语成语,意思是【志向相同,道路一致】。形容彼此【理想、志趣】相合。


因此从【时间点看】,直至孙策死,策志桓文,瑜志一统帝业,二人并非“志同道合”。


2.有人说孙策一直进取啊,不可能桓文就是终点。


答:孙策活着的时候首先想成为“朝廷外藩”,后经张紘点拨成为“桓文之志”。这两个目标不需要进取么?“桓文之志”到孙策死都没有实现!而孙权还想继承,说明直至“榻上策”之前,江东“桓文”战略并无改变。因此无法用孙策生前进取证明他的志向。


3.有人说孙策想法不远,摸着石头过河。


答:请用史料证明孙策是“摸着石头过河”派,否则就是脑补。即使他是“摸石头”派,到他死的时候,也没有史料证明他对帝业有想法。


4.有人说曹操的野心也是一点点大起来的啊。


答:用曹操证明孙策,这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曹操是曹操,孙策是孙策,孙氏孤微发迹,而曹操家族离东汉权力中心很近。他们所处的阶级、人脉、资源、政治手腕儿决定了他们的眼界。且曹操的思想史料有记载,孙策并无记载。无逻辑无根据地开if和本文没什么关系!并且曹操至死也未“称帝”。


5.有人说孙策想“挟天子以令诸侯”,难道说他胸无大志?


答:首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做割据势力类桓文霸主的目标了,和一统天下的“帝业”不可同日而语。其次,“袭许”在军事上无异于自杀,史书明确记载袭许就是放风声,孙策是要去攻打陈登。这if开地也没有道理。


6.还有人说,周瑜鲁肃提出帝业的时候孙策已经死了,形势发生了变化。


答:孙策刚死,无论天下形势如何变化,江东的形势都是岌岌可危。


《吴书》:【是时天下分裂,擅命者众】。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洽,一旦倾陨,士民狼狈,颇有同异。


《三国志·吴主传》: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三国志·张紘传》:曹公闻策薨,【欲因丧伐吴】。


孙策新丧,在江东内外交困,生死存亡的关头周瑜鲁肃还能说出江东成就“帝业”的话,任谁看来都是痴人说梦。而这正显出周瑜鲁肃是“出众人之表”的“奇才”。这样说起来,孙策生前的形势可比他刚死时候好多了,也未见其战略发生变化。


7.又有人说孙策有帝业思想也不能挂在嘴边啊。


答:还是那个问题,请先用史料证明孙策有帝业思想。否则就是脑补。再者,周瑜让孙权“以待天命”,周瑜、鲁肃、甘宁也都称过孙权“至尊”,当时献帝还在,曹操未亡,有什么想法不可说?


有人还说不能看孙策说了什么,要看孙策做了什么。


史料显示孙策在世在“桓文”思想指导下,就是“尊刘”,“事汉”。(“桓文之志”的前提就是“尊王”)


1)在曹操无暇顾及孙策,没有任何逼迫的情况下与其联姻。


《三国志·讨逆传》:是时哀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


2)“进贡”、“奉诏”、“事汉”。(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事汉”其实就是“事曹”。曹操下诏让敌人们互相残杀,孙策顺势平定江东。)


进贡:


《江表传》曰:(建安元年)策遣奉正都尉刘由、五官掾高承奉章诣许,【拜献方物】。


《后汉书·本纪·孝献帝纪》:(建安)二年春,袁术自称天子。三月,袁绍自为大将军。


..... 袁术杀陈王宠。【孙策遣使奉贡】。


《江表传》曰:建安三年,策【又遣使贡方物,倍於元年所献】。

 

奉诏征讨:


《江表传》曰:建安二年夏,汉朝遣议郎王誧奉戊辰诏书曰:“董卓逆乱,凶国害民。... ”又【诏敕】曰:“故左将军【袁术】不顾朝恩,... 布前后上策乃心本朝,欲还讨术,为国效节,乞加显异。夫悬赏俟功,惟勤是与,故便宠授,承袭前邑,重以大郡,荣耀兼至,是策输力竭命之秋也。【其亟与布及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戮力一心,同时赴讨】。”...... 是时,陈瑀屯海西,【策奉诏治严】,当与布、瑀参同形势。


《江表传》曰:策【被诏敕】,与司空曹公、卫将军董承、益州牧刘璋等并力讨【袁术】、【刘表】。军严当进,【会术死】... 时【刘表】遣从子虎、南阳韩晞将长矛五千,来为【黄祖】前锋。策与战,大破之。吴录载策表曰:“臣讨黄祖,....... 时策西讨黄祖诚皆圣朝神武远振,【臣讨有罪,得效微勤】。”

 

奉诏遣官:


《三国志·王朗传》:【太祖表徵之】,朗自曲阿展转江海,积年乃至。


《汉晋春秋》:建安三年,【太祖表徵(王)朗】,【策遣之】。


《三国志·张紘传》:建安四年,策【遣纮奉章】至许宫,留为侍御史。


张紘在孙策死后对曹操的话语:


《三国志·张紘传》:曹公闻策薨,欲因丧伐吴。纮谏,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雠【弃好】,不如因而厚之。


据《吴书》所孙策在世时“事汉”,孙策死后,瑜肃劝谏之下,江东遂不再“事汉”受制于人,直至周瑜死后,曹操下书孙权劝其“事汉”(曹)。


《文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注引<吴书>》:吴书曰:【孙策】初与魏武俱【事汉】,薨。【周瑜、鲁肃谏权】曰:将军承父兄馀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何区区而受制於人也】?【权遂据江东】。西连蜀汉,与刘备和亲。【故作书与权,望得来同事汉也。】


3)重用当时名儒尊刘正统的二张“匡汉派”


《三国志·张昭传》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吴书》:策得昭甚悦,谓曰:“吾方有事四方,以士人贤者上,吾於子不得轻矣。”乃上为校尉,待以【师友】之礼。”


孙策临终,张昭也是其【唯一托孤重臣】,甚至对其言“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由此可见孙策对张昭的认同与信任。


《三国志·张昭传》:策临亡,【以弟权讬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吴历》: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吴书》:【纮与张昭并为参谋,常令一人居守】,一人从征讨。


4)孙权还想继承孙策“桓文之志”


《三国志·鲁肃传》:权即见肃,... 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因此,总结起来,周瑜与孙策在孙策生时不能称为“志同道合”。众多史料,孙策所言所行,孙权的话语,孙策重用二张的倾向都能说明问题。而以孙策对江东的政策,江东如何发展尚未可知,更别提进一步战略了!


评论(7)

热度(71)

  1. 共6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